
阅读此文之前,请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
前言
1999年1月2日,这天,通惠禅林外赶来的信徒比以往要多出不少,而寺内的众僧人个个双手合十,围聚在一口陶瓷大缸前,虽然这个陶缸外表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,但每个僧人的神色都十分庄严肃穆。
原来,这陶缸是肉身菩萨坐化所用,里面装的正是高僧的遗体,在高僧羽化圆寂之后,徒弟们为了帮其塑造金身,几年间日夜不停地熏烤坐缸,控制着缸体的温度,终于开缸的日子。
看到这里,也许有人会想知道,这缸中的肉身菩萨到底是谁?她身上又发生过什么事呢?
一、舍利
想要讨论缸中的高僧究竟是谁,需要先了解何为舍利,《金梵明经》中有一句话:舍利者,是戒定慧之所熏修,甚难可得,最上福田。
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,在圆寂后可以化身舍利的僧人,都受到过戒定慧熏陶,即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因此,心胸开阔,心性高尚,不会受到一丝污染,没有任何世俗欲念,其肉身得以不腐。
而舍利又分为碎身、全身两种,前者是高僧的遗骨,而后者就是肉身菩萨,即在圆寂后,肉身不会腐烂,还可以保持原有的面貌。
目前,我国九华山供奉有8尊菩萨,其中包含有唯一一座比丘尼肉身——仁义师太。
二、富家千金
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,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一户商贾之家,1911年,我国仍处于清政府统治中,不仅有内忧,还有外患,普通人的日子非常不好过。
但是,这些事都影响不到她,因为,姜父在当地算是富甲一方的存在,手上还有些权势,因此,在那个许多人食不果腹的年代,姜家人衣食无忧,生活可以用安稳来形容。
然而,即便是这么一个富家千金,也逃不过封建礼教的迫害,尤其是生长在姜家这样的大家族中,“规矩”更是重要,因此,姜素敏也无法逃过被裹小脚的命运。
每次缠足,姜素敏都会痛的哭个不停,那时的她年纪尚小,什么不懂,她不明白为什么一贯宠爱她的父亲、母亲,会一点也不顾她的哀求,仿佛看不到她的眼泪一般,强行给她裹脚。
不仅如此,父母仿佛铁了心想将她养成大家闺秀,在姜素敏长大一些后,就开始让她学习琴棋书画、四书五经。
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行商过程中,当时新文化、新思想正广泛传播,受到其影响,姜父的观念也有了转变,他将女儿送到了新式学堂,在此期间,姜素敏的思想也有了转变,她扔掉了代表封建礼教的裹脚布,对未来有了期待。
三、一心向佛
一次偶然的机会,姜素敏来到了一座寺庙,虽然与她家的富丽堂皇相比,这座寺庙装潢简单,甚至是有些破旧。
但是,闻到檀香味,姜素敏紊乱的心绪逐渐平复下来,寺内僧人诵读佛经、敲击木鱼、撞钟的声音,纷纷传入耳朵,她没有觉得嘈杂,反而觉得更加祥和。
这一切的一切,都让凭借着家中的财富,早已见惯了“花花世界”的姜大小姐感到新奇,让她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,因此,姜素敏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看起了佛经。
最初,姜父姜母并不反对她抄读佛经,毕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,老百姓求佛祈祷是常有的事,不值得大惊小怪。然而随着时间流转,社会越发动荡不安,寺庙中僧人的日子也不好过,每次去烧香拜佛,姜素敏都会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予以接济。
很快,姜素敏的父母察觉出不对了,如果是普通的烧香拜佛也就算了,姜素敏好像对佛法有点太过痴迷了。眼看着她到了嫁人的年纪,还整天吃斋念佛的往寺庙里跑,这也太不妥了,所以,两人开始给姜素敏张罗起婚事。
对于父母的这种行为,已经接受过新文化思想教育的姜素敏当然不愿意,但是,每当她想将拒绝的话说出口,都觉得有一个“孝”字压在自己肩膀上。
当然,她也不是没有表达过拒绝,只是看着父亲怒发冲冠,母亲掩面而泣的样子,姜素敏觉得“孝”字仿佛变成了毒哑她的药,让她无法再开口。
最后,遵照父母的意愿,姜素敏与当地另一个大户人家的公子结了婚,由于婚前两人连见都没有见过,所以没什么感情,但好在丈夫人不错,两人处于相敬如宾的状态。
四、出家为尼
但是,偏偏有人要出来找不痛快了,姜素敏的公婆也是商户,虽然手上开着现代化厂子,但是思想还是陈旧不堪,他们认为自己家这媳妇进门这么久,都没怀上一儿半女,还整天神神叨叨的念些经文,必须严加管教,好让她听话点!
那段时间,姜素敏经常受到刁难,婆婆每日叫她奉茶打扫,熟读女戒,还好,丈夫同样接受过新文化思想教育,会跟姜素敏站在同一阵营,阻止父母“胡闹”。
随着战乱的到来,姜素敏的丈夫毅然决然地决定投身于革命运动,希望自己能够挽救当时已经伤痕累累的国家。
在一次游行中,走在队伍前列的他被当地的军阀打伤,虽然及时被送往医院,家里还花了不少钱,但是,依旧没能挽救姜素敏丈夫的生命。
这件事无疑给姜素敏造成了不小的打击,丈夫的离世让原本接受了父母安排,决定一辈子生活在大宅子里的她,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。
最终,姜素敏决定跟随心里的声音——削发为尼,1940年秋天,她在五台山正式出家,从此舍弃俗名,法号为仁义。
五、学医救人
出家后,仁义经常会拿着粮食下山接济百姓,随着战争愈演愈烈,百姓流离失所、伤亡不断,此情此景,让她痛心不已,因此,仁义果断开始研究医术,每天免费帮大家看病,也被五台山当地的人称作“活菩萨”。
抗美援朝期间,仁义更是成为了一名志愿军,在战场上,她身上虽然还留有封建社会带给她的枷锁——裹起来的畸形脚部,让她每走一步都像针扎一般,但她一直奔波在前线,冒着枪林弹雨,在洞穴、雪地、山地间,拿着手术刀和绑带,尽心尽力的救治每一个伤员。
有次,一枚子弹直直的射入了她的左手腕,但仁义还是强忍疼痛,口中不断念着大悲咒,随便包扎了一下自己的伤口,继续去救治别的同志。
1953年,她又到了通化206医院,凭借丰富的经验,帮当地百姓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。
到了晚年,仁义师太得以再次皈依佛门,回到寺院修行,那时,六十多岁的她依旧坚持治病救人,每天都会外出行医,帮助困难的百姓。
六、羽化圆寂
1995年,仁义师太感觉到自己尘缘将尽,因此,将徒弟叫来跟前,交代自己的身后之事,不要将她火化,她要坐缸。
同年10月,仁义师太不再进食,每天只喝几杯水,以此保持肠胃清洁,7日晚,仁义师太圆寂,享年85岁,徒弟也遵照她的遗愿,将她安置在坐化陶缸中。
转眼间,3年又2个月过去了,也到了正式开缸的日子,听到这个消息,从前受到过仁义师太帮助的百姓,也纷纷赶到通惠禅林外。
1999年1月2日下午3时,打开坐缸时,只见仁义师太在当中端坐,几年过去肤色竟然如同生人一般,脸上的毛孔也清晰可见,肉身完全没有显露出腐化之相,甚至是肢体还有一定的弹性。
此外,仁义师太的头发不仅十分柔顺,与圆寂前相比,还明显长了不少;同时,仁义师太的乳房极为平整,下身也长合了,身上看不出女性特征,这种种变化,都难以解释。
不过,有些专家学者说,站在现在科学的角度看,可以知道厌氧细菌无法在陶缸内存活,再加上从一些细节中,能了解到在仁义师太圆寂后,她的徒弟们会提供一些保存措施,保证她肉体不腐。
但是,笔者认为与其在这里争论仁义师太为什么肉身不腐,更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了解仁义师太平生所行的种种善事,她心怀大爱,几十年来悬壶济世,可谓是“药师如来”,她独行世间,为世人消灾减痛。
当然,仁义师太化身为这尊肉身菩萨,并非是想要昭示自己平生的荣誉,而是要开解众人,导人向善。
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,本文作者无意针对,影射任何现实国家,政体,组织,种族,个人。相关数据,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,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,规则,观点,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。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。
